劳务派遣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社区招聘工作人员的待遇好吗?)

劳务派遣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社区招聘工作人员的待遇好吗?)

内容导航:

Q1:劳务派遣的人员数量需要在协议中体现吗

需要的;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Q2:社区招聘工作人员的待遇好吗?

一提到社区的工资待遇,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待遇低,确实也是相比那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来就说他们动不动就月薪一两万确实社区这点工资他们看不上。

但在我看来社区待遇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低,一般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分为三个级别: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一般居委会成员,根据职位不同基本工资的待遇有差别。

我就说说我们这里的社区工资待遇吧,基本工资是根据上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挂钩,在人居收入的基础上学历、工作年限、职位等级、专业证书这些都会影响基本工资构成。书记主任的基本工资能够达到平均4200左右;副书记副主任3800左右;一般人员3600左右,工作年限越长工资越高,而且这个数据还是扣除保险之后的收入。

除了基本收入社区的工作者的收入还包含工作补贴、绩效工资、年终奖算下来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月收入大概在5800左右,书记主任就更不用说了,月收入上万是轻而易举的。

这样的收入在我们这里并不算太低,再加上社区工作时间灵活,工作环境单纯,没有企业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平时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综合下来社区的工作对一般人员而言还是不错的。

社区招聘工作人员待遇好坏具体得看情况!

据我观察所知,一般情况下,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编制的,执行的也是最低工资标准,那么这就很尴尬了!要知道社区工作是非常多且非常杂,这么低的待遇很难留住人,即使留住人也留不住心,所以经常会看见类似的招聘公告!

那么倘若有编制的招聘,一般待遇都不会太差,与此同时报名的人数也必然会很多!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是招聘在编环卫工,很多研究生都报考了,当时这个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了热点!实际上这个也在情理之中,细想一下便豁然开朗了!只要待遇足够好,什么样的招不到呢!

还有一种就不是招聘了,而且选聘,从各个自收自支单位进行选聘。至于待遇也是参考在编而定,这个也只能说是内部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我的看法儿是只要是在编,不要问待遇,勇敢报考吧!

社区一般是街道,居委会,首先是工作辛苦,千家万户,千针万线,一根针不好使。其次是待遇不会高,无论是事业还是行政,肯定不高。

社区委员会是街道居民自治组织,管理对象是非农城镇居民,而乡镇村委会管理的是农业户口的基层自治组织。

社区通常设立党支部书记、主任各一,副主任若干,招聘的工作人员都是聘任制,没有编制,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

社区主要有三大职能:自治职能、协助职能、监督职能。工作大多都是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

社区工资待遇,会比当地最低工资高一点,比如2000月每月,社保一般是街道个人各交一半,年底会有10000多的年终奖,没有其它福利。

职业前景,工作稳定,女性居多,一般不用担心失业。社区干部可以通过优惠政策考录公务员,但名额有限竞争也激烈。

社区是基层自治性组织,以居委会为载体,受街道办事处领导,设社区党委,下设若干党支部,社区行政方面下设若干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多为招聘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人员经费由财政提供保障。工资根据地区不同而不同,由财政核定,还有“五险(四险)一金"。经济待遇不高但待遇稳定。还有利于考社工师职业资格证,考上还有补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头绪多,有时任务急而繁重,需要服从当地的中心工作,解决各类纠纷,协调处理的事多,但工作有紧有驰,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还有正常的节假日和年休假。总的待遇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待遇差不多。会做沟通交流,协调和管理工作的,工作能胜任,特别是女性,更适合做这项工作。我一个朋友的外甥女,昨天来我家,我与她交谈起她做社区工作人员的情况时,她是分工做社保方面的工作的,但又担任片区区长,文明城市创建,第七次人口普查等也都是她的工作内容,看起来工作忙,但忙中有乐,她对这项工作有较多的获得感和较好的满意度。前些天还利用年休假与她七个朋友一起去了青海,甘肃 旅游 。社区工作做得好,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和心里的莫大安慰。

我现在49岁,当时选择这个工作的时候孩子正在备中考,就图个家近能照顾孩子,就这么干了10多年。工资从每月580元到现在现在每月1900元(没有任何福利,只够交自己的养老保险),我们经常自嘲挣了政府的钱原封不动的再给了政府,也想过放弃,但是到了这个年龄不想折腾了,等退休吧。

现在现在居委会的活儿已经多到不行,不仅服务居民,还要应付上级领导的各种检查,双休便成了奢望。能在社区干住的人真的不多。

近几年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今年的疫情、马上开展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上下班没个点儿,更别说双休了…无语……

不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都以为轻松的不得了,不信可以来社区试试!

(日常的巡查)

(拆迁工作)

(疫情期间的工作)

我是小程,我来回答。

首先要明确社区招聘工作人员的身份, 社区招聘工作人员是没有编制的 ,有编制的社区工作者,都不是通过直接招聘而来的,一般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挂任的。

我想,题主所问的社区招聘工作人员,应该为非编制人员,但招聘相对正规,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进入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务派遣、临时工。

对于此类社区招聘工作人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下他们的待遇:

一、薪酬待遇

以辽宁省沈阳市区内的社区工作者为例,2020年,每月扣除保险、公积金后实际到手工资为3700元;公积金个人加单位缴纳,共580元每月;年底发绩效工资,需评级,按等级发,最少800每月,最高1200每月;如所在社区不发生安全事故,每年有600的安全奖。为了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我做了个表格如下。

沈阳市社区工作者年收入

这就是沈阳市社区工作者每年的全部收入,总计不到6.5万元。 相对沈阳这种城市而言,是比较低的了。

二、工作内容

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说白了,和居委会没什么区别, 上到国家政策的宣传执行,下到邻里纠纷,什么都干,什么都参与。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区卡口的值守、社区居民的排查工作;再比如正在进行的人口普查,也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之一。

社区工作者开展活动

如果没有疫情此类极特殊事件,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是不辛苦的。 还是以沈阳为例,以前沈阳社区工作者冬天是基本放假的,社区工作者们轮休,每周上5休2,自2019年开始,这种休假被取消了。但仍不忙,基本从不加班,下午4点左右即下班。

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一直与群众打交道,是工作最接地气的一群人。

三、 社会 地位

因为社区工作者手中没有权力, 总体而言, 社会 工作者 社会 地位不高,显然是远不如公务员、事业编的 。但因为长期干群众工作,和社区内的大爷大妈关系处的好,可能在很多事上,大爷大妈的子女是很有话语权的,也许会有所帮助,不过希望不大。

四、发展前景

总体而言, 社区工作者没有编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没有发展前景。

社区工作者工作

但有一点好处,仍以沈阳市为例, 不定期有专门社区书记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竞争会小很多, 年龄限制35岁以内,如果有区级个人荣誉,年龄放宽到40。这可以说是这个工作唯一的发展前景了吧。

所以很多社区工作者只是年轻人在没考上公务员、事业编前过渡用的,如果年龄大仍从事社区工作,那么一般都会有副业,毕竟工资较低。

综上,各位朋友,如果是你,或者你的孩子,你愿意从事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吗?

社区工作的待遇一般般,工资不是很高,而且工作还挺多,挺杂的!加上现在创城,几乎天天在外面跑,每天加班加点,很辛苦!但是该有的福利都会有,比如五险一金,不忙的时候周末也能正常休息,还有带薪年假,而且社区工作相对比较灵活自由,如果实在有事,偶尔走开几个小时半天问题也不大,请假程序没有那么复杂!而且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去巡街,所以在社区几乎不用打卡或者踩点上班,相对宽松 但是社区工作者的晋升空间有限,属于无编制人员,最多也就升为社区主任或者书记,但据我所知,在社区当小领导的,一般都是上面领导的亲属或者军属,其他人很少有机会升上去

每一份工作都有利有弊,看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如果想赚钱,寻求更好的发展,社工无疑不是个好选择,因为工资真的不高,晋升空间真的不大;如果只是想找份简单的工作,有份收入,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家里。社工是个好选择

社区招聘的工作人员待遇并不好,特别是公益性岗位。待遇好的基本都是上级下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而且这些人员基本都带长!看字面,我理解的就是社区向 社会 招聘的工作人员。我们这里前一段时间招聘了一些临时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对疫情,每天工作4小时,无节假日、休息日,每月工资不到一千元,那还有许多人抢着干。所以说,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取决于编制,编制内的人员工资都高,编外人员工资都很低。我想,其他地区也应该差不多!

社区工作待遇低,压力大,论收入那是应了那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俗语,

Q3:从政府招标取得一个道路保洁项目有员工180人,公司想把员工劳务派遣这是二转包。

一、劳务派遣的定义:

是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方式,是由派遣机构(法律上称之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即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将其派往实际用工企业(法律上称之为用工单位)从事约定工作;派遣员工的工作、绩效由用工单位负责,劳动关系由派遣机构管理。

简而言之,劳务派遣实现了人才的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的转变,又避免单位与人员在人事劳动关系上的纠纷。

因此你所说的保洁人员政府只是变换了用工方式,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但不是二转包。

二、从事劳务派遣业务需具备: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需具备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政策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189-6672-7854)。

三、具备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需要的条件:

1、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200万元;

2、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3、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我们是在西安,专业为企业进行咨询、办理、探讨的,希望能给您帮助

Q4:贵港的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贵港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港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贵港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贵港市人口地区分布表地区 总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贵港市 503.31 411.88 港北区 58.11 57.84 港南区 62.89 50.79 覃塘区 56.32 40.75 平南县 142.24 112.80 桂平市 183.74 149.69 汉语

贵港市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语言有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语(俗称麻介)、普通话、白话四种。由于语音的不同,也创造了一些“土汉字”,如“妫”(妈妈)、“冇”(没有)等等。这些自创的土汉字多在师公戏的唱词中出现,在其他场合是不通用的。 土白话,俗称贵县话现多称贵港话。讲贵县话者分布于江南各个乡镇及江北的贵城、石卡(除石卡街外)、五里(除五里街外)、三里(除三里街外)、覃塘、东龙、大圩等地,以“贵县街话”为代表。贵县话属粤语勾漏片,虽然贵港话的一些吐字发音与广州话有很大的差别,但相比之下四邑片粤语与广府粤语的差距更大,比如,台山话、开平话与广州话差别非常大,而两地又很靠近,同时贵港话与勾漏片粤语的代表方言玉林话又有较大分别,贵港话相对音清而玉林话音浊。 客家话,俗称“麻介”。讲客家语的分布于桥圩、木格、湛江、东津、瓦塘、八塘、东龙、覃塘、蒙公圩、三里、五里等地的圩镇或村屯。客家语与壮话、贵县话是贵港市三大语言,人数几乎各占贵港市人数的三分之一。 普通话(包括桂林、柳州话),民国时期称为“官话”,能听懂的人很少,会讲的更少。解放后,南下干部讲普通话,驻军讲普通话,中小学实行普通话教学,平时收听的电视广播也大多是普通话。人们都能听懂普通话,少、青、壮年人也能讲带乡土音的普通话。 粤语,俗称白话。在贵港市辖区有三种白话,分别是广州白话、梧州白话、佛山白话。贵港市辖区讲广州白话的有贵港沿江各大造船厂及附近的石卡镇、三里镇等部分乡镇,讲梧州白话的有石卡街(石东街)、三里街、五里街及附近村屯,讲佛山白话的只有黄练街、古樟街(居委会)、木梓街三个圩镇(不包括村)。其他地方的人也能讲以上的白话,但只限于交际时和舞台上,不用于平时家常交谈。 壮语

贵港市壮族人口38万,占贵港市总人口的28%。贵港市的壮话属红水河土语区的北壮,语法结构与各地壮族方言基本相同。贵港市地处桂东南,壮、汉两族人民长期聚居,受粤语影响,借词绝大部分都取粤方言音如(feihgih)飞机,(dietloh)铁路、(hagkauj)学校、(yinzminz)人民等等。壮话在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一定的影响,与桂南、桂西、桂北一带的壮话差别较大,与上林、武宣、桂平等地的壮话差别较小。贵港市的壮话可分奇石、中里;东龙、古樟;三里、覃塘;大圩、附城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语音、语调小有差异,不影响交谈。 2012年贵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9.18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38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7.13亿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3.4%、34.8%,分别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1.2、5.4、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9:40.3:37.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81元,比去2011年增加1036元,增长9.3%。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八大类消费指数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均保持增长,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分别增长4.4%、3.8%、4.3%、4%、0.9%、2.4%、4.4%。另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4.3%。2012年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0.63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7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8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工资28787元,比2011年增加2453元,增长9.3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含劳务派遣人员)2998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增长6.24%。贵港市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7亿元,增长22.5%。贵港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6.24亿元,增长19%。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52.6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22%;财政收入57.42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增长13%。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805.4亿元,增长5.2%;财政收入66.11亿元,增长15.1%,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1.4亿元,增长23.2%,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38.3%,增幅在全区排名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9%和11.5%。 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贵港市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硖龙眼、荔枝、桂皮、蜜枣、毛尖茶、淮山、草席、莲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鸽、腐竹、羽绒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

主要农副特产有稻谷、玉米、木薯、糖蔗、花生、荔枝、龙眼、柑橘、白砂糖、黄红麻、茶叶、烟叶、油桐籽、油茶籽、松脂、竹笋干、八角、桂皮、桂油、木耳、牛奶、蜂蜜、禽蛋、蚕茧、莲藕、猪、牛、羊、鸡、鸭、兔、鱼等30多种,素有“广西粮仓、鱼米之乡”美誉和“中国第一糖城”的雅称。

解放前,农作物种植面积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油料作物次之。194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0万亩,占88.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5.15万亩,占7.45%,其它作物占3.85%。粮食总产为13747万公斤,亩产76公斤(按播种面积计,下同),人均有粮260.5公斤(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总产值为61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人均产值儿7.9元(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生产力低,加上灾害频仍,农民生活朝不保夕 。

解放后,经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所有,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753万公斤,亩产86公斤,人均有粮328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36.4%、13.15%和25.9%。农业总产值达9391万元,人均164.3元 。

1956和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因连遭春旱、夏涝和秋旱,农业生产全面歉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仅达159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61万元,比1953年分别下降了18.46%和2.51%。人均有粮235.9公斤,人均产值147.3元。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加上连遭3年的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3年的5年中,全县粮食生产处在1年增3年徘徊1年大幅度减产的被动局面。如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15251万公斤,人均有粮229公斤。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人均产值145.8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副产品全面减产。因而,社会产品奇缺,市场供应紧张,群众生活困难,并导至各种疾病增多,群众体质下降。在这期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及时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所造成的严重失误,农业生产有了良好的转机。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回升到22486万公斤,人均有粮31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115万元,人均产值214.4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和人均产值分别比1963年增长47.43%、43.7%和47%。“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抵制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至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503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57.89%。农业总产值达到22390万元,人均产值230.5元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县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提高和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高达46706万公斤,人均有粮430公斤,农业总产值29629万元,人均产值272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分别比1978年增长37.73%和59.4%。当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8553.55万公斤。1984至1986年,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加上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严重下降,政府对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因而全县粮食生产连年滑坡。1985年粮食总产只达36221万公斤,比1982年减少10485万公斤,人均有粮减少120公斤,农业总产值29822万元比1982年略增。人均产值260元,比1982年略减。

198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粮食滑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配套,新增水利项目工程。据统计,1986年至1988年政府投资于农田水利工程总额为608.22万元,年均投资202.6万元。比1982至1985年投资总和多369.89万元。(二)大力推广“双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良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主攻单产。1986至1990年贵港市累计种植“双杂”品种面积达到238.65万亩(按播种面积计,下同)。年均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1990年种植面积达7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种“杂交”玉米1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9%。(三)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1986年至1990年的5年中,贵港市共投资928.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1.23万元,县财政拨款177.5万元),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部投资中,属粮食基地资金的223.8万元,属商品粮基地资金的440万元。(四)解决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供应紧缺和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增强了发展农业的后劲,增强了抗灾能力。1987年全县粮食回升至41177万公斤,其它各项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89年贵港市粮食总产达3.83亿公斤,比1988年增长11.92%。是年农业总产值达33276万元。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26亿元,增长6.34%。其中,农业总产值108.55亿元,增长7.8%;林业总产值14.23亿元,增长3.52%;牧业总产值92.33亿元,增长5%;渔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7.9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99亿元,增长5.8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168公顷,总产量149.12万吨,增产5.89%,其中:稻谷产量124.84万吨,增产4.77%;玉米产量14.95万吨,增产9.24%。全年油料产量8.72万吨,增长11.67%;甘蔗产量239.16万吨,增长11.34%;蔬菜产量131.14万吨,增长5.72%;水果产量20.51万吨,增长9.14%,其中龙眼产量5.96万吨,增长7.88%,荔枝产量6.23万吨,增长8.44%。 贵港市解放前的工业生产均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生产设备极为简陋,产量甚少。生产行业主要有窑业、冶工、制糖、油榨业、酿酒、藕粉、纺织、建造、木工等。清末民初才渐兴电力、机器碾米、皮革、印刷、机修等业。

民国10年(1921年)城区商人集资办发电厂,安装火力发电机组一台(套),发电量20千瓦。为本市现代电力工业之始。24年,广西省政府在贵县罗泊湾兴建广西企业公司糖厂。该厂购进美国压榨、制糖设备,拥有工人170人,为贵港市现代第一间大型工厂。该厂同年年底投产,至抗日战争期间于2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至32年,本市仅有碾米厂、修车厂各一间,工人仅30人(碾米厂18人,修车厂12人)。33年,贵县沦陷,该二厂亦疏散停业。1949年至1950年统计,本市有发电厂1间,碾米厂9间,玻璃厂1间,制鞋店13间,皮具店4间,家具及锯木店共33间,计有工人1600余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475万元,(至1957年止,均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621万元的10.3%。1950年工业总产值为771万元,其中属县办国营工业仅1个发电厂,年产值0.7万元。1951年广西省工业厅兴建贵县独山糖厂,1952年投产。1952年全县有工业生产单位1732家(含私营工业及个体手工业户),年总产值799万元。属地方国营工业的有县属发电厂及省属贵县糖厂2间,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3%。贵县糖厂产糖2481吨,产值272.6万元。县办国营工业产值仅1.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将一些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或保留资方股分合并到国营工厂,并将全县1610户3000多人的个体手工业者分别组织成立了铁工、木器、纺织、车缝、单车运输等72个生产合作社(组)。1955年,省工业厅在城区西郊马君岭新建一座日榨蔗1500吨的大型糖厂,为“一五”期间在本市投资兴建最大的工业项目。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1942人,年产糖11932吨。产值达1463.21万元。此期间本市还新办了印刷厂、农具厂、大米加工厂、油料加工场、屠宰场、西江农场修理厂、修理场等几个国营工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077万元比1952年的799万元翻了一番多。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贵县也大办了一批厂矿。是年工企业单位达10084个(含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厂矿、生产、加工场等1001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82.91万元,总产值335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为了加强对工企业生产的管理及规划,县政府于同年成立了工业局,下辖厂矿企业64个,总产值61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873元。主要产品有糖、食品、纸、土布、毛巾、金属制品、煤、生铁、焦炭、化肥、水泥、皮革制品等。由于厂矿办得太多,导致管理、原材料、产品质量、销路等方面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故于1959年将大批厂矿企业关闭停办。到1959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剩下213个、职工635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9.7万元。工业总产值4912.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4940.6万元的32.88%。其中县办工业32个,职工人数3355人,总产值1304.6万元。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家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贵县县委、县政府从1961年起,对一些基础差、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当年停办了白云石矿、大岩磷矿、淀粉厂、炼铁厂、石油厂等17个单位,合并了糖果厂、农械厂、被服厂等8个厂,精简下放职工2475人。经过5年的整顿至1965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尚保留有96个,职工人数3612人,比1959年分别减少了55%和43%,但产值仅减了19%为3981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1022元比1959年的7728元增长43%。

1966年贵县的工业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是年机制糖产量达到10525吨,土糖837吨,机制纸5503吨,钙镁磷肥7849吨,饮料酒12267吨,红砖2800万块,平板玻璃5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为4013.41万元,比上年增加32.41万元。正当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之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及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致使工业总产值从1967年的4252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3777.7万元,1969年又下降到3499.2万元。1970年后,随着对工业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此期间新建了氮肥厂、农药厂、水电设备厂等数家中小型工厂,1976年全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88.76万元比1965年的3981万元增长82.96%,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达到11042万元。比1966年增长111.64%(均按70年不变价计)。“文化大革命”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7.7%。

1978年全县工企业(只含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企业)51个,职工人数达1182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3136.37万元,比1976年增长17%和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着重抓了蔗糖业生产。除改造更新贵县糖广的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外还投资新建了覃塘糖厂。到1984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间,职工人数12094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3763万元。工业总产值21409万元。其中自治区属企业10家,产值2773万元;地区属企业1家,产值435万元;县属企业32家,产值14729万元。仅贵县糖厂和覃塘糖厂的产值就达984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充分显示了蔗糖工业的优势。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共上交税金2897万元,实现利润2259万元,税利合计5156万元。1988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为41250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首次超越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17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989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44666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210个,产值32315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78个,产值27456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32个,产值4859万元),占贵港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5%。仅贵港甘蔗化工厂的产值就达12102.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1%。此外产值超过千万元的还有贵港市第二甘蔗化工厂、广西西江化工总厂、广西贵港钢铁厂、红旗纸厂等四家;产值超过百万元的有丰宝化工厂等25家。这些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679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31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127%和274.76%。全员劳动生产率14542元,平均每人实现利税3597.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15.46元,税金13.81元。改革开放11年来,贵港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136.7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44666万元,增长240%(均按80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递增13%。

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2011年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12.03%,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9家,和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比2011年减少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3家,比2011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2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增长10.59%;完成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实现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2.39%,比2011年同期降低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8.3%,提高1.16个百分点。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区东南部、郁江南岸。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港南区,规划范围为20.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江南工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自治区级开发区中的典型代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西江经济带中的主要产业集聚区;贵港市最重要的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南区建设港城融合的核心空间。 根据规划,江南工业园未来将发展以皮革、羽绒轻纺等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和化工制造业等精加工技术型产业为骨干,以临港物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并大力发展以综合性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贵港市的现代综合城市新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是广西重点推进的27个产业园区之一,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距市中心城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港口现代物流、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水泥、制糖、林产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石卡临江产业园

主导产业布局:港口现代物流业、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覃塘林产品加工区

主导产业布局:林产品加工产业。

3.黄练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水泥建材制品产业。

4.大岭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5.甘化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制糖产业。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示范园区地处贵港市中心城区,是全国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1年8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并对示范园区进行授牌。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5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糖纸循环、能源、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物流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西江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

2.贵糖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糖纸循环为主导产业。

3.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热电联产、能源、造纸等产业为主导产业。

Q5:劳务派遣相关问题?

  我来告诉你真相: 劳务派遣是用工单位用来打法律擦边球的工具!

  它的好处只是对用工单位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干满十年要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很多用工单位,解除了员工的合同,然后要求这些员工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约,最后在由劳务派遣公司将这些员工派遣到原用工单位工作。用工单位摇身一变成了和这些员工没有劳动关系的一方。(这就是为什么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会出现劳务派遣泛滥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出于经济利益。国企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其中有很重要的个措施就是“减员增效”,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的员工数和工资总额是有限制的,增加正式员工就意味着和国企的改革方向相悖,而且也意味着正式员工的工资总额就要有更多人来分摊。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劳务派遣,因为使用劳务派遣员工不算企业的正式员工,而且人工费用在财务上可以列入“代办费”“工程费”等其他各种名目里,根本不会占用正式员工的工资总额。

  第三,就是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因为用工单位如果使用了劳务派遣,那么其雇主身份是很模糊的,只要身份一模糊,责任就模糊。如果出现事故或者是纠纷,就可以和劳务派遣公司两边相互推诿。(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只要哪一出什么事就是“临时工”出来顶罪了吧,这真不是骗人的,而是劳务派遣的问题。)

  第四,是利于管理。因为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员工没有劳动合关系,随时可以将派遣员工退回。派遣员工由于随时面临失业的压力,自然工作努力。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上实施,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的劳务派遣基本上都是用工单位招工后再把工人挂靠到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对派遣员工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劳务派遣已经完全变味了”。在劳务派遣现象集中的全国公有制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长期在一线岗位从事主体工作的工人是劳务派遣的主体。劳务派遣公司“招人不用人”,用工单位“用人不招人”,导致用工单位并不和员工签订合同,而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要是出了什么问题,劳务派遣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敢得罪用工单位,被派遣人员利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被派遣人员处于“两不管”的境地,深受其害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下岗工人、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由于没有与员工直接签订合同,许多用人单位都借此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随意克扣其正常工资与福利待遇,一些用人单位甚至随时“裁员”和“甩包袱”;另一方面,劳务派遣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完全被抹杀,他们的工龄永远都是从零开始,周而复始。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员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权力,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的用工单位都是集中大量的使用劳务派遣员工,只要把他们集中安排在一些岗位上,不要与正式员工出现混岗,就完全避免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他们得到的工资水平都要比正式员工少得很多。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方面以外,劳务派遣员工还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比如:不列入升职的范围,不能加入党团工会组织,等等。你到百度的劳务派遣吧去看看吧,这里有很多劳务派遣员工网友在倾诉他们受到的“二等公民”待遇。

  总之,劳务派遣是对用工单位是极大的有利,而这种好处都是建立在对劳动者极大的不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