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务用工?为什么要实行劳务派遣用工性质?
内容导航:
Q1:劳务用工什么意思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 级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0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追问: 不让公司给缴纳养老保险就会转成 劳务用工 关系吗? 回答: 劳务用工提供的是劳动成果,而 劳动合同 用人提供的是劳动力。
Q2: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什么意思?
你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由他们为你找工作(或你找的的单位只用派遣工),你工作的单位把一切费用(包括你的工资)都支付给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负责给你发工资,上社险。单位只负责对你进行制度管理,其他一切都有劳务公司管理。若单位不想用你了,也不跟你说,直接跟劳务公司说,有劳务公司召回你,然后重新给你找工作。
Q3:劳务工什么意思?
劳务工是指没有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用的工人。
有关劳务工的问题中,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用工环境等,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政府在这一领域如何履行职责,也被多次提及和讨论。
《若干意见》指出,要优化政府服务环境,加快完善工业区的规划和功能布局,加大老工业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大老工业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完善劳动法规、开展改善用工环境专项大检查,对严重违法企业,要进行公开曝光,严厉处罚。
扩展资料
招用劳务工的条件——
用人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生产条件;
②具有按期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能力。
劳务工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年满十六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现实表现好。
Q4:为什么要实行劳务派遣用工性质?
劳务派遣对促进派遣员工就业、提高派遣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执业能力、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派遣员工的后顾之忧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关系,有助于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劳动部门的就业平台和资源优势,为派遣员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重视派遣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提升派遣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派遣员工的职业选择能力。
2.劳务派遣不仅保证了派遣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而且还可以利用内部的岗位空间和岗位调整,提高派遣员工的工资收入;可节省用工单位招聘员工的各项费用,如场地租用费、广告费等;同时也避免用工单位自行招进不符合要求人员造成的损失和处理的麻烦。
3.实行劳务派遣可以节省用工单位劳动力;用工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随时要求派遣机构增减派员,有利于用工单位用人的灵活性;也可使用工单位从繁杂的劳动保障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用工单位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
劳务派遣的概念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释义延伸 劳动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动派遣机构已经不同于职业介绍机构,它成为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单位实行劳务派遣用工性质
第一,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如刚招的派遣员工由于订单突然不多甚至减少,可直接不要这些员工,交由劳务公司处理;
第二,便于管理,如派遣员工出了工伤之类的直接交由劳务公司处理即可;
第三,有利于人员的调动,如急需员工可直接由劳务公司安排,如辞退员工亦可交由劳务公司另外安排其他工作。
等等...
Q5:劳务工是什么意思.
劳务工是指没有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用的工人。
招用劳务工的条件
用人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生产条件;②具有按期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能力。
劳务工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年满十六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现实表现好。
招用劳务工的程序
①用人单位招用劳务工之前,应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说明招工理由、招工人数和招工地区。
②劳动部门批准后,用人单位应与劳务工在上岗之前签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需对劳务工进行培训或试用,应在培训或试用之前签订劳动合同。
③自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15内,用人单位应到劳动部门办理用工手续,并按有关规定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
根据上海用人单位多年来招用劳务工的实际情况,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用人单位招用劳务工,不得收取报名费及押金,不得将暂住人口管理费和应由用人单位负担的社会保险金转嫁给劳务工负担,不得强制劳务工向本单位投资。
有关劳务工的问题中,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用工环境等,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政府在这一领域如何履行职责,也被多次提及和讨论。昨日原则通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优化政府服务环境,加快完善工业区的规划和功能布局,加大老工业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大老工业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完善劳动法规、开展改善用工环境专项大检查,对严重违法企业,要进行公开曝光,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