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成(劳务派遣公司会成为今后用工的主要方式吗?)

安太成(劳务派遣公司会成为今后用工的主要方式吗?)

内容导航:

Q1:劳务派遣的公司靠谱吗?

我以前就是做劳务派遣的,说实话,以前正规的很少,也就是大部分不靠谱,但还是有靠谱的,要靠你自己擦亮眼睛去找。

Q2:四川有那些劳务公司

四川省劳务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劳务公司,杰川劳务公司,天宇劳务公司,彤洋劳务公司,大仁建筑劳务公司,德宸劳务公司,新力劳务公司,金彭建筑劳务公司等。

Q3:劳务派遣公司会成为今后用工的主要方式吗?

首先说,劳务派遣制本来就是当年为了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临时性政策”。其次说,国家当年出台劳务派遣政策的初心和法规是良好的,现实中的矛盾主要是企业层面“歪用政策”造成的。再次,不管这项政策将来会不会取消,但我本人强烈呼吁和诚恳建议劳务派遣制应退出历史舞台。核心观点:这项政策对解决用工问题的实际意义不大,企业还是用这么多人,却把员工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加剧劳资矛盾,完全可以用合同制来解决。这个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企业的利益,伤害员工的利益,应该让它推出历史舞台。

第一,要讲大局,再讲现实。

国家层面出台劳务派遣制,本质是用心良苦的:一是解决国企用工问题,二是解决更多普通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是为了保护临时用工的合法权益,四是促进用人平等。但是,这个政策,在企业层面操作过程中,被“不良”企业用“歪”了,其核心是,企业为了企业利益,选择性执行劳务派遣政策,本来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却变相成为“盘剥”劳动者的工具。你用歪,我也用歪,你选择性执行,我也选择性执行,劣币驱逐良币,用歪的政策策划成为“法不责众”的“流行政策”。为什么许多普通员工也支持这个政策?这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政策的本来初心,错误地把错误的执行当作政策的本来面目。

第二,劳动派遣制是怎么被用歪的呢?

不是专业性的人,是搞不明白的。在劳务派遣政策出台之前,国企是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国企的工资总额和定员定岗定编,都由上级主管,限制比较严格。国企大发展,需要增加人、需要增加钱,上级不给人、不给钱,怎么办?为突破工资总额和三定的限制,出台这个政策,容许企业招聘劳务派遣制员工。其本质是:企业用工,可以绕过三定的限制,找一家第三方(劳务公司)和你签劳动合同,然后把你派到企业工作。你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不是企业的人),不占企业的三定指标;你拿到的工资也不是企业发的,也不进企业的工资总额,是劳务公司给你发的。企业只管使用你,但不对你负责,不管你的生老病死,避免了各种麻烦,节约了各种费用。为了保护劳务工的权益,这个政策和劳动法配合,要求同工同酬的,就是要求劳务工享受应该有的待遇。但是,企业选择性执行,只用对企业有利的部分。

第三,劳务派遣制在现实应用中爆发什么问题呢?

大量企业选择性用有利于企业利益的部分政策,开始大量使用劳务工,有些大型企业,除了少量管理人员之外,其余都是几万几十万地使用劳务工。这是严重违法的行为。同样一个办公室里坐着,正式工和劳务工干着同样的活,收入和福利差三倍。同工不同酬现象越演越烈。2015年国家出台规范劳务派遣制的通知,强调两个核心:一是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10%,二是只能用于三性岗位。要求各企业在2017年1月前全部整改。很多企业已经整改,比如银行业,但也有很多企业不改,宏观层面很难监管。明知道有些企业滥用劳务政策,又没有办法管理。

第四,劳务派遣制应该被取消或者被大幅压缩的理由。

举例说明:某企业需要用人100人,用劳务工100人,用合同工也是100人。企业为何愿意用劳务工?就是因为价格便宜、好辞退、没有烦心事。这是保护企业利益。但是伤害的是劳务工的利益。既然用人是100人,为什么绕一圈用劳务工呢?目的还是企业利益。有人说,劳务工也是劳务公司的合同工呀。那么,劳务公司只是管人头、抽取管理费的公司,说难听点就是皮包公司,他们对劳务工的长期职业发展,不愿意管,也没有能力管,严重伤害了劳务工的根本利益。这是问题的焦点。其实,完全可以取代劳务派遣制,实行合同制,企业把合同制分岗位定级(因为国家规定劳务工只能用于三性岗位,本身岗级就是最低的),让他们收入低一点,但给他们以身份感、以归属感、以安全感。企业既能节约人工成本,员工也有稳定感。从这个实际意义上讲,劳务派遣制完全没有必要,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说明,本人作为资深HR,是站在保护广大劳动者权益、促进人人平等的角度来谈的,同时这个观点,也不损害企业利益。如果站在企业立场,当然会否定我的观点,企业就是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怎么用最少的工资用最多的人,这是企业的立场。两种立场,孰是孰非,应该由宏观层面来下决心解决。从人性角度来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

Q4:派遣公司的劳务派遣工以后该何去何从?

劳务派遣工就像玻璃窗里的飞蛾,窗外阳光很明媚,前途很光明,就是没出路。其实,用人单位也留了一点“门缝”,只有少量人可以“挤”进去大门。怎么说呢?这是劳务派遣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出路不是没有,实事求是地讲,出路不大。

第一,要清醒地知道,劳务派遣工的定位,决定了出路有限。

劳务派遣工在2016年前,被企事业单位大量有选择性地使用,造成大量的同工不同酬问题,那时候,劳务派遣工里面,有才华有能力的很多,甚至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2016年之后,又开始规范劳务派遣行为,现在有两个制约条件:一是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二是劳务工只能用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三性”岗位。

这决定了劳务工的定位,就是一种临时辅助性的低技能岗位,而且只能少量使用,形成大的气候。其实,许多用人单位,只是在保洁、保安、门卫、服务员、一线普通操作岗位上。这些岗位,本来就是“三性”岗位,你能指望他们有多大发展空间。

还有一个更加难堪的关键问题,就是劳务工的身份。劳务工是劳务公司的员工,与劳务公司签劳动合同,是劳务公司派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人。不是用人单位的人,用人单位不管劳务工的人事关系和职业发展的。然后劳务公司,一般没有设备没有厂房没有培训没有人才成长通道,说难点听,就是一个劳务中介皮包公司。劳务工成为两头不靠、中间飘着的人。

第二,要清醒地知道,劳务派遣工的“门缝”是什么?

上面说了,劳务派遣工定位就是三性岗位。但是劳务工也有追求也有理想啊,用人单位担心劳务工归属感不强,不认真努力工作。所以,设置了“转正”门槛,只要你好好干,有机会转成用人单位的合同工啊。这个门缝,给你们留着呢。事业单位,要通过考试,有可能成为有编制的。企业呢,难度就更大一些。你想一想,劳务工都在三性岗位上,这种岗位技能含量本身就不高,往哪里转正?

在大型企业里的一线操作岗位,还是有点机会的。比如,一个大型油库,化验工都是劳务工。但是你的化验水平很厉害,在技能大赛中得到了金奖,可以转为正式工。这样的机会有,但能获得的凤毛麟角。

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劳务工转正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2016年-2017年,为了规范劳务派遣行为,许多企业已经把超过10%的劳务工,要么转成为合同工(转正),要么,进行了业务外包。什么意思呢?比如,还是这座油库,原来的员工是劳务工,但不能转成正式工。干脆把油库的操作岗位业务打包外包给一个外包公司,这些劳务工转变了身份,成为业务外包公司的员工。劳务派遣,是派遣的人员,还与人沾边。业务外包,这些劳务工就是一张业务承包合同而已,更没有机会转正了。

综上,劳务派遣工,虽然对企业用工有好处,但对劳务工没有好处。既没有身份感,也没有归属感,随着业务外包的兴起,劳务工转正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Q5:劳务派遣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

说白了,劳务派遣公司就是趴在社会底层劳动的人身上吸血的!多数吸血公司是一半对一半吸血,有良心的公司吸血每月三分之一。一般吸血鬼公司旗下签订的劳务单位,都是劳务单位管事的都有好处有捞头所以才和吸血鬼公司一拍即合!我没啥证据,但是多数人现在都不是傻瓜!国家既然允许有这样的公司存在就应该加强管理让他们少吸点血,让劳动的人受点保护,也算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