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行业前景?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工以后有发展的空间吗?
内容导航:
Q1:劳务派遣为何迅速发展?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任何事情迅速发展,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有利可图。没听说,哪个公司做好事去蜂拥而至。如果不解开历史的原因和背后的内情,你就得不到正确答案,许多表面上的事情,绝对不是真实原因。那么,到底为什么呢?
原来啊,天下为公,公有制企业占主体,人们的身份就两种:干部和工人。一般是中专以上毕业的就是干部,技校毕业或者招工的就是工人。干部就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人就是操作人员。虽然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国企改革也逐步深化,企业要发展,需要增加员工和工资啊。这是国企的第一大难题。为什么呢?
因为国企的定员(用人数量)和相应的工资(工资总额),不是企业说了算啊,而是由国企的上级国资管理部门说了算。于是企业想多用人多要工资总额,但婆婆又想让企业控制人员数量和减少工资总额。人总要吃饭,人总想多拿工资。但是国企的干部和工人,是国家身份,只能进不能出啊。上级和企业就开始博弈啊,其实,大家都心里都明白。企业用人和工资,也不能无限膨胀吧。
于是发明了劳务派遣。大型企业,用工量最大的还是一线操作员工,比如,电力企业,电气操作工都是几十万。比如银行,柜台里办公的柜员几十万。管理人员(干部)毕竟比例比较少(可以也有倒挂的企业)。原来的国家身份的工人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再说业务量越来越大,也需要增加人手。上级不给你定员指标(三定)和工资总额,企业没有办法招人啊,没有定员和工资,吃什么呀?
企业工资是收支两条线的,收入是收入,工资是工资,工资都是当年额度的,年底比较清账,不让截留。所以,有些人问,有的企业一年交200亿元利润,为什么不拿出来20亿发工资。如果可以的话,还有这么多用工制度干什么呢?就像私人企业,我发多少工资自己说了算。刚才说,收支俩条线,打酱油的钱是不能买醋的。
上级和企业博弈,终于找到突破口了。第一,我们找劳务公司派人过来干活啊,第二,我们财务科目中有劳务费啊,给劳务公司支付劳务费,由劳务公司给劳务工发工资啊。哇塞,太聪明了,一下子取得了两个重大创新突破。第一,没有增加三定指标,因为劳务工不是企业的员工,第二,没有增加工资总额额度,因为财务走的是劳务费。于是,用人和工资,两件事都解决了。
燎火燎原啊!这个办法简直绝妙啊。各大企业一哄而上,劳务派遣行业迅速发展。比如,煤炭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挖煤;石油行业,上百万招劳务工采油;电力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爬电线杆;通讯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设营业点;银行金融,几百万招劳务工做柜员。
国家政策是美好的,也是保护广大员工利益的,但是企业有企业的难处,也有企业的私心,有些企业操作起来就歪嘴和尚念歪经了。矛盾比较突出的,就是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正式工喝大茶指挥劳务工干活,月薪8000元、年终奖8万,劳务工又脏又累,月薪2000元、年终奖800块。于是,诱发了用工的不平等现象,而是非常严重。
国家发现了企业的操作问题,怎么把好政策用坏了呢?2016年1月1日起,开始整改。目前是促进企业少用劳务工,多用合同制员工,即: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用人总数10%,且只能用于三性岗位(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说白了吧,就是保洁保安司机门卫这类辅助岗位,你才能用劳务工,且不能超过10%,其他员工都是核心员工,你们企业还是招合同制员工吧,大家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就不要搞三六九等了。
不知道这么写,大家明白了吗?总结一下,劳务派遣发展这么迅速?从企业角度来看:
一是解决了用工指标限制和工资总额限制的问题。因为劳务工不是企业的用人,不占用人指标。不从工资总额里列支劳务工的工资,不增加工资总额,也不挤占正式工的工资。上级单位高兴、企业高兴、正式工高兴。三高兴的事情,能不快速发展吗?
二是企业解决了管理难题。一线操作岗位,又脏又累收入又低,正式工不愿意干啊。招劳务工啊。正式工正好可以管理劳务工啊。有时候,就是一个正式工当班长,带领几十个劳务工干活。班长是正式工,月薪8000不干活,劳务工月薪2000使劲干。管理难题解决了。
三是企业的人工成本低啊。招一个正式工,起薪5000元,招一个劳务工起薪2000元。甚至这个劳务工一个人干三个人活,毕竟就业市场压力大,劳务工给2000元也要吃饭啊,心里不平衡,也没有办法。
四是管理省心省事啊。正式工,生老病死、吵吵闹闹,企业都要管。烦不烦?累不累?下属可以不干活,但上司不能不关心,否则就是不关心员工,否则就投差评票。大量使用劳务工,上司照样管理,让他们干活,但是生老病死、家长里短不用操心了,因为劳务工不是我的员工,我也没有权利管理啊。解决了企业管理难题。
Q2: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工以后有发展的空间吗?
说实话,基本没有,主要原因是因为:
一、劳务派遣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而非与事业单位签订合同。作为东家的劳务派遣公司,基本上只管人事的招聘与解聘,而不管人事的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工基本上没有去上级去沟通待遇、晋升的机会。
二、劳务派遣工的工资,主要源于事业单位与劳动派遣公司签订的合同价。而合同总价多少,则主要是源于事业单位获得了多少财政拨款。按照一般的惯例来说,合同总价往往是一年比一年便宜,因为常年合作的关系,能维持一个原价就已经不错了,除非财政上有大的涨幅,不然合同总价是很难有增幅。因此在待遇、工资方面,劳务派遣工再努力,也是徒劳的。
三、劳务派遣工在事业单位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派遣工设置的初衷是解决人手不足问题,而他们分配的岗位,往往是临时性,具有可替代性的岗位,很难在核心业务岗位上会有任命,所以从自身的发展上,从业务水平上来说,是很难在事业单位有很大的进步的。
综上三点可知,事业单位的派遣工前途堪忧,一是很难接触到核心业务,二是本身工资涨幅会比较慢,算是即便自身很努力,也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
当然,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强度是比较低的,我建议,如果你有志向,可以利用相对空余的时间去学习,发展自身的能力,或者有意向在该事业单位长久待下去的,那可以尝试去接触一下核心业务,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发展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Q3:上海的劳务派遣发展前景是否可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务派遣已走过了萌芽过程,正在发展壮大,并日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劳务派遣公司近3万家,派遣员工大约2700万人,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例不到5%。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劳务派遣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市2003年劳务派遣工占企业全部用工人数的28.3%,2006年上升至33.8%,2007年达38.3%,2008年初达39.7%,最近两三年该数值持续上升,2010年底上海市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单位有4.29万家,劳务派遣用工132.9万人,比2008年初分别增加67%和95.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劳务派遣行业的增长速度将不断加快,成长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行业虽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在我国显示出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促进体制内就业机制转换、促进城乡就业结构转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等方面,劳务派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务派遣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用工形式,继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劳务派遣行业研究小组表示,近两年我国劳动力派遣市场正以15%以上速度增长,我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预计到2015年我国劳务派遣工规模将达到6000万人,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例将超过20%。
我就是生活在上海的本地人,我觉得上海的劳雾派遣发展空前的好,我都想透资做这个了,但是还的像业界的明星易才人力资源服雾看齐,多学习他们的技术经验。
是否可观取决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上海政策是否对“同工同酬”做更严格的解释。不但是工资报酬相同,而且做到同待遇,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福利待遇相同。比如银行,不但要和银行正式职工的同岗位工资相同,还有有享受银行超高企业年金和补充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各种过节费、旅游等福利待遇。如果这样你认为银行还会使用劳务派遣吗?无形中多出一笔人力资源管理费。
第二,“三性”的监督力度。“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
临时性非常明确的“6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仅临时性而言,才是回归了劳务派遣的本来面目,劳动者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然后劳务公司根据自身的信息优势,将劳动者派遣到需要临时需要员工的地方,一个地方可能做4个月,然后回劳务公司,再去另一个地方做5个月,举个典型的例子,超市要盘点,工作量很大,时间紧,光靠自身人力无法按时完成,不可能专门养一批盘点工,可以请劳务派遣,就干3天。
辅助性,这个也很好理解,劳务派遣从事的是帮助实现主营业务的辅助,可能实际中五花八门,但举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理解,一个正式工是汽车修理工,劳务派遣是专门负责上下班工具整理,在工作递递工具,擦擦机油的角色。
替代性,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比如说财务,暂时顶替下去休产假的财务是非常典型的替代性的表现。
如果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文件执行,您认为上海的劳务派遣发展前景可观吗?
第三,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这个比例就奥妙了,劳务派遣占80%也是一定比例,占10%也是一定比例。这个比例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前景的可观与否,当然监察力度也是关键,就算10%没有人查等于白说。查出没有处罚力度等于白查。
综上所诉,上海的劳务派遣发展前景是否可观,敬请期待上海的政策。
个人推测,以前劳务派遣怎么红火,以后还怎么红火,可能表面上收敛点,底下有无数的漏洞可以利用的。
Q4:当下很多政府部门招聘不断推行劳务派遣制,劳务派遣制有哪些前景?
劳务派遣实际上也是在员工和用人单位中间,提升了一个中介服务,这一中介服务便是劳务派遣公司。原来是各企业自招自购,员工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劳务派遣方式则是员工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将员工外派至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应用、管理方法。员工全部的个人档案均在劳务派遣公司,薪水、个人社保等均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劳务派遣员工尽管在某一企业工作,可是并不是这一企业现实意义上的员工,反而是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
技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人单位立即向劳务派遣公司明确提出要求的工作人员标准、总数就可以,劳务派遣公司全过程承担招骋,用是多少、用多长时间、何时招由用人单位来定。心理状态上,欠缺信任感。与宣布员工在物质上和真实身份上的差别,必定会让劳务派遣员工心理状态上造成“二等公民”的觉得,无法真的融进企业。很多人很有可能并不求薪资待遇,便是图个知名度上超好听,可是在政府机构工作,这类难堪的真实身份会时时刻刻提示自身不属于这一团体。例如不可以参加核心工作、不可以解决重要信息、年纪再大很有可能还得跟随年轻人干工作,这些。
可以进到编外人员,全是我国编写缩紧之后,大家托关系进到机关事业单位的零工,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晋升的机遇。但是通过十几年的观查,的确不太可能。如今行政机关编制管理愈来愈严,一切逢尽所考。你如果有想进到编写内的心愿,还比不上全神贯注的复习上辅导班,那样考上编写的概率更高。的确是那样。从我的工作经验而言,自认为或是工作很出色,头脑有活泛,认为能一边工作一边考入。结论在机关事业单位越出色,会给你们分配的工作越多,那么你根本没办法全神贯注的复习。工作中的问题和测试碰到的问题是完完全全两回事的。自身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考试是一个理论性的测试,大伙儿又是立在一条测试的程度上,等同于学习培训和不学习的差别了,结论不言而喻。
根据如今政府购买服务招骋的编外人员看来,照用的目地事实上并并不是从业专业性工作,由于专业性工作一般是为编写工作人员安装的。大部分全是从业于辅助职位,薪资待遇不高是显然的。因为走的是劳务派遣或是政府购买服务,财政局压根不可能让你考虑到各种各样奖励金工资待遇,向机关事业单位常常派发的精神文明奖、年终奖金、创城奖之类的工资待遇,编外人员仅有羡慕嫉妒的份儿。假如企业有方法解决,也是有的能派发在编人员的一部分。
Q5:劳务派遣到政府单位上班有没有发展前途?
其实呢,要是劳务派遣到政府单位上班,要看自己这个劳务派遣能不能有机会转为编制内人员。如果说在政府单位工作一段时间,日后能转成有编制的,那这个工作就有一定的发展前途;要是说不论工作多久,仍然还是劳务派遣的性质,那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待下去了。
1.可以感受在政府单位上班的乐趣
很多时候,多数人都很向往到政府单位上班。如果你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到政府单位上班了,那自然是能够体验到政府单位的福利好处的。毕竟在政府单位上班,能享受很多优厚的待遇。同时呢,你还可以感受在政府单位办公的环境,而在政府的工作体验也是很难得的。
2.劳务派遣能不能转为编制内人员
要看这个工作有没有发展前途的话,就要看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能不能有所改变。比如:在政府单位工作一段时间,要是个人表现突出的话,能不能有机会进入政府单的位体制中。要是可以的话,那这个工作就很有发展前途啊,毕竟能成为编制内人员,还是很不错的。
3.如果只是劳务派遣,那就只能另寻出路了
要是说在政府单位上班,不论工作多久,就还是劳务派遣,没法成为编内人员,身份也不会变,那就要另说了。毕竟劳务派遣和编制内人员是有差异的,有的待遇只有编制内人员能享受,说来说去,不论劳务派遣做多少工作量,也都还是发那点工资。要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干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啊,就只能另寻出路了。
其实要是能成为编内人员,在政府单位上班也挺好的,要单单是劳务派遣,又不能转编,那待着也就有点浪费时间了,只能考取别的编内职位,这样才会有发展前途,也能稳定下来。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