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行业现状(关于劳务派遣的问题?)

劳务派遣行业现状(关于劳务派遣的问题?)

内容导航:

Q1:劳务派遣为何迅速发展?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任何事情迅速发展,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有利可图。没听说,哪个公司做好事去蜂拥而至。如果不解开历史的原因和背后的内情,你就得不到正确答案,许多表面上的事情,绝对不是真实原因。那么,到底为什么呢?

原来啊,天下为公,公有制企业占主体,人们的身份就两种:干部和工人。一般是中专以上毕业的就是干部,技校毕业或者招工的就是工人。干部就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人就是操作人员。虽然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国企改革也逐步深化,企业要发展,需要增加员工和工资啊。这是国企的第一大难题。为什么呢?

因为国企的定员(用人数量)和相应的工资(工资总额),不是企业说了算啊,而是由国企的上级国资管理部门说了算。于是企业想多用人多要工资总额,但婆婆又想让企业控制人员数量和减少工资总额。人总要吃饭,人总想多拿工资。但是国企的干部和工人,是国家身份,只能进不能出啊。上级和企业就开始博弈啊,其实,大家都心里都明白。企业用人和工资,也不能无限膨胀吧。

于是发明了劳务派遣。大型企业,用工量最大的还是一线操作员工,比如,电力企业,电气操作工都是几十万。比如银行,柜台里办公的柜员几十万。管理人员(干部)毕竟比例比较少(可以也有倒挂的企业)。原来的国家身份的工人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再说业务量越来越大,也需要增加人手。上级不给你定员指标(三定)和工资总额,企业没有办法招人啊,没有定员和工资,吃什么呀?

企业工资是收支两条线的,收入是收入,工资是工资,工资都是当年额度的,年底比较清账,不让截留。所以,有些人问,有的企业一年交200亿元利润,为什么不拿出来20亿发工资。如果可以的话,还有这么多用工制度干什么呢?就像私人企业,我发多少工资自己说了算。刚才说,收支俩条线,打酱油的钱是不能买醋的。

上级和企业博弈,终于找到突破口了。第一,我们找劳务公司派人过来干活啊,第二,我们财务科目中有劳务费啊,给劳务公司支付劳务费,由劳务公司给劳务工发工资啊。哇塞,太聪明了,一下子取得了两个重大创新突破。第一,没有增加三定指标,因为劳务工不是企业的员工,第二,没有增加工资总额额度,因为财务走的是劳务费。于是,用人和工资,两件事都解决了。

燎火燎原啊!这个办法简直绝妙啊。各大企业一哄而上,劳务派遣行业迅速发展。比如,煤炭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挖煤;石油行业,上百万招劳务工采油;电力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爬电线杆;通讯行业,几十万招劳务工设营业点;银行金融,几百万招劳务工做柜员。

国家政策是美好的,也是保护广大员工利益的,但是企业有企业的难处,也有企业的私心,有些企业操作起来就歪嘴和尚念歪经了。矛盾比较突出的,就是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正式工喝大茶指挥劳务工干活,月薪8000元、年终奖8万,劳务工又脏又累,月薪2000元、年终奖800块。于是,诱发了用工的不平等现象,而是非常严重。

国家发现了企业的操作问题,怎么把好政策用坏了呢?2016年1月1日起,开始整改。目前是促进企业少用劳务工,多用合同制员工,即: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用人总数10%,且只能用于三性岗位(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说白了吧,就是保洁保安司机门卫这类辅助岗位,你才能用劳务工,且不能超过10%,其他员工都是核心员工,你们企业还是招合同制员工吧,大家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就不要搞三六九等了。

不知道这么写,大家明白了吗?总结一下,劳务派遣发展这么迅速?从企业角度来看:

一是解决了用工指标限制和工资总额限制的问题。因为劳务工不是企业的用人,不占用人指标。不从工资总额里列支劳务工的工资,不增加工资总额,也不挤占正式工的工资。上级单位高兴、企业高兴、正式工高兴。三高兴的事情,能不快速发展吗?

二是企业解决了管理难题。一线操作岗位,又脏又累收入又低,正式工不愿意干啊。招劳务工啊。正式工正好可以管理劳务工啊。有时候,就是一个正式工当班长,带领几十个劳务工干活。班长是正式工,月薪8000不干活,劳务工月薪2000使劲干。管理难题解决了。

三是企业的人工成本低啊。招一个正式工,起薪5000元,招一个劳务工起薪2000元。甚至这个劳务工一个人干三个人活,毕竟就业市场压力大,劳务工给2000元也要吃饭啊,心里不平衡,也没有办法。

四是管理省心省事啊。正式工,生老病死、吵吵闹闹,企业都要管。烦不烦?累不累?下属可以不干活,但上司不能不关心,否则就是不关心员工,否则就投差评票。大量使用劳务工,上司照样管理,让他们干活,但是生老病死、家长里短不用操心了,因为劳务工不是我的员工,我也没有权利管理啊。解决了企业管理难题。

Q2:事业单位招的劳务派遣工待遇那么低,为什么还有人挤破脑袋要去?

想听真话吗?

1、好面子。体制单位的金子招牌,对很多人有莫大的吸引力,不管是不是正式工,能够置身其中,对于一些人包括他们都父母都是一种心理暗示,象征着地位,图的就是出去报上名号“我在某某单位上班”的满足感。至于是不是在编人员,只要自己不说,谁知道呢!

2、图稳定。也可以说是懒,不想奋斗,习惯安逸,体制单位的稳定性刚好符合他们的心理条件,因而对体制单位趋之若鹜,竞相报考。哪怕考不上,干临时工也在所不惜。

3、没本事。很简单,有专业有技术有能力的,早找到好工作或者赚大钱去了,谁会去干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工资、被正式人员看不起、受屈了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强装笑颜的临时工,心甘情愿去当体制内的“二等公民”。说到底,还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支撑自己做更多的选择。

4、就业难。形势好的时候,就业岗位多,还可以有选择。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市场趋紧,稍微好点的、稳定点的岗位一个个都成了香饽饽,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谁都想去试一试,不管是长久考虑还是权宜之计,客观上加剧了体制单位及其相关岗位的热度。越来越多人涌现体制单位,竞争不激烈才怪。前不久本地一个城区招社区干部,以前类似的岗位最多只能吸引本地一些人关注,这次居然招来了很多外地的大学生,从侧面也印证了当前趋紧趋难的就业形势。

5、为过渡。不可否认,选择在体制单位干临时工的,多半是为了过渡,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不至于吃饭都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岗位历练积累经验,为未来的公考或事业单位考试作铺垫,增加上岸的成功率。

6、无所谓。也有部分人家庭条件本身比较好,房子车子家里都准备好了,缺的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没有编制、工资高低无所谓。当然他们大概率也考不上,因而只能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临时工。这部分人的加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时聘用人员、劳务派遣岗位招聘的紧张形势。

千人千面。有时候很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那么执拗,宁愿待在体制单位干临时工,拿着那么低的工资坐吃等死,也不愿去外面闯荡一番,为自己活一把。这就像我们不理解一些精神小伙宁愿当保安并且一干很多年是一个道理。这个社会是多面的,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不可能人人都在同一个立面。只要自己认同这个岗位,谁也说不上什么。理性对待吧。

Q3:劳务派遣工的社会现状

近几年,“雇人不用人,用人不雇人”的用工模式风靡全国,这种模式中所说的“人”,就是指“劳务派遣工”,他们与劳务中介公司订立劳动合同,中介公司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也就是说,中介公司负责把工人“雇佣”给公司“使用”,用人的不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的不实际用人。

本月初,云南省会泽县的130多名工人顶着刺骨的寒风,到云南省总工会的大门口静坐上访,他们本是云南驰宏公司2006年以前招的一年一签的农民合同工,2007年公司将他们的劳动关系由劳动合同转为了劳务派遣合同,随后,工人们各项福利待遇大幅下降,沦为公司里的“二等公民”。

事实上,这样的劳务派遣工,在铁路、民航、通讯、金融等系统里也大量存在。某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生产一线拼命干活的,多半不是正式合同工,比如电力公司,寒冬在铁塔上敲冰的是劳务派遣工,猫在空调房里看报喝茶的是正式工。虽然劳务派遣工的工资只有正式职工的几分之一,但毕竟是在垄断企业里打零工,在一岗难求的时代,虽然同工不同酬,甚至多工少得酬,相比其他行业也许已比较满足了。

但那些在非垄断企业的劳务派遣工们,他们的薪酬水平并不能像电力、银行部门那样“水涨船高”,而因为并不跟企业发生直接合同关系,他们按劳动法本应得到的很多权益却被无情剥夺了,像云南驰宏公司的这些工人被“变”了身份后,没有了企业年金,没有了住房公积金,甚至连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也没有了。

Q4:关于劳务派遣的问题?

上面的几位朋友回答已经比较完善,我用图来说明一下。

劳务派遣公司和用人单位相互独立的公司,劳务公司是为简化用工单位的人事管理

建议不要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如你和单位工作已经满10年以上可以要求原单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之前收集证据证明原单位叫你到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合同的证据,并让你在本单位继续工作的证据。

如果你的单位是大单位,有党工组织,直接找领导人,指出其违法行动,要求党工组织负责纠正此错误。

劳务派遣单位属于用人单位,其与劳动者签订两年以上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按月支付报酬。劳动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通过派遣协议约定劳动岗位、派遣期限、劳动报酬等事项。被派遣的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其他员工实行同工同酬,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工作岗位上实施。

Q5:劳务派遣有哪些优点?企业为什么要找人力资源公司合作?

劳务派遣的优势: 降低用人成本支出 人事管理便捷专业 减少劳动纠纷 现在做劳务派遣的公司有很多,听我朋友说他们公司是在和才纳人力合作的,我朋友是HR,所以对这方面比较了解,所以还是建议你去问做HR的人,一般他们都比较熟悉这块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