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费计算器2023计算器?劳务工资怎么计算?
内容导航:
Q1:劳务费计算方式
法律分析: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800元。
劳务报酬所得,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800)乘以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每次收入额乘以(1-20%)乘以20%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Q2:劳务税是多少
应交营业税=劳务费×5% 应交城建税=营业税额×7% 教育费附加=营业税额×3% 应交个人所得税=劳务费×(1-20%)×20%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要实行加成征收办法,具体是:一次取得劳务报酬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即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劳务报酬的计算公式: 应交个人所得税=某项目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某项目应纳税所得额=某项目收入总额-费用扣除额 劳务报酬税率表 级次 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20000元 20% 0 2、 超过20000元 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楼主你好 选择a是最靠谱的
Q3:劳务派遣转合同工后工龄如何计算?
退休的工龄连续计算,如果是合同工所在单位的工龄重新计算,除非能证明劳务派遣公司与该公司是关联企业
Q4:个人劳务税与个人所得税有何区别?
个人劳务税和个人所得税区别:
劳务报酬所得税包含在个人所得税里面。
劳务报酬税是对劳务报酬所得征收的税。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为企业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演出、表演、广告、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报酬。个人担任企业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也属于劳务报酬性质,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征收项目:
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稿酬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
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税目分为十一种:(1)工资、薪金(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3)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
(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你属于个人所得税中的劳务报酬所得,即个人独立从事非雇用的各种劳动所取得的所得。
计算要点分两步
要点一: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
1.不超过20,000元,税率20%
2.超过20,000-50,000元,税率30%
3.超过50,000元,税率40%
你属于第一种,税率适用于20%
要点二:
劳务报酬所得收入减除费用
1.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
2.超过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
你的税前收入6000元,属于第二种情况。
你适用的计算公式:
收入*(1-20%减除费用)*20%适用税率
6000*(1-20%)*20%=960元
你应缴的应是960元。
Q5:劳务工资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
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超过20000-50000的部分,税率30%。
法律依据:《最低工资规定》
第五条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第六条 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
确定和调整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应在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因素,同时还应适当考虑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测算方法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