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什么意思?)
内容导航:
Q1:劳务派遣跟统招的有什么区别吗
这俩本身也不是一个领域的事儿啊。劳务派遣是就业时的一种用工方式,统招指的是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提高学历途径
那是省分行 不是省支行 统招的是正式工不是劳务派遣 和银行直接签约 终身制的
劳务派遣工就是临时工 银行只和人才市场签约 一年一签 不用就可以辞退
待遇差多了 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 绩效 养老保险 住房公积金 都差很多
Q2:你了解直签和劳务派遣的区别吗?
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与劳务派遣的人员主要有从下区别:
第一,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一个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而另一个则不具有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员工,由用人单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劳动,并且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用人单位以工资的形式按月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即双方具有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则不同,劳动者虽然在用工单位工作并提供劳动,但劳动者与该用人单位之间并不具有劳动关系,而是与劳务派遣公司订立劳动合同,然后被派遣到该用工单位工作,工资由劳务派遣公司支付。
第二,由于劳动关系的不同,所引起权利、义务也不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有责任和义务为之提供社会保险,劳动者有权享受单位的休息休假和所有的职工福利待遇等;劳务派遣则不同,被派遣人员的社会保险由劳务派遣公司为其办理,如果发生工伤事故也由劳务派遣公司出面处理,甚至退休手续也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办理,被派遣人员不能享受到用工单位的职工福利待遇。
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都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那么,劳务派遣公司这些开支的钱从哪里来的?派遣前,派遣公司先要和用工单位订立一个派遣合同,明确派遣人数、工作岗位、被派遣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管理费用等;然后派遣公司将员工派遣过来工作,用工单位根据合同约定,将费用转给派遣公司,再由派遣公司支付工资、办理社会保险等。
Q3:劳务派遣比直接招工更有优势吗?
在外打工的人应该知道劳务派遣和工厂直招吧!劳务派遣就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求向人力资源招聘员工,而工厂直招也是根据工作需求直接向外招聘。那么你觉得劳务派遣更具有优势,还是直接招工呢?下面让我来给你分析分析吧!
劳务派遣公司它能通过许多平台来发布自己的招聘信息,它能让全国各地都知道自己在招聘。从而会有许多人成为他们劳务派遣公司的一员,当某个公司需要用人时,他们就向该公司输送员工。而工资是由劳务派遣公司给的,并不是公司直接发的,所以也会出现之前报道的黑中介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对自己的员工要求很严格,当你违反了他们的规定,他们就扣你的钱。但是他们给的单价也很高,比如说工厂直招,一个月只能拿4000块钱,但在劳务派遣公司,你能拿5000块钱,这点比工厂直招是更有优势的。
说白了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就是临时工所以当工作需要你时,你就上班,不需要你时,你就可以走人了。所以说他们工作是没有保障的,公司也不会给他们买社保。而工厂直招,他们会根据当地的生活标准来制定一个底薪,每个月的工资就是底薪加加班费。每个月会帮您购买社保,他们也不能随便让你走人,这样你更有保障。
我觉得,劳务派遣和直接招工都有优势,只是针对的人群不同。如果你只是想短暂的工作,你就选择临时工,如果你想长期的在这个公司发展,你就选择直接招工。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Q4:同工同酬的情况是直招好还是劳务好?
同工同酬,我建议还是直招比较好一些,因为自己的员工比较方便管理。而且劳务工相对来说流动性比较大,如果需要培养一定技能的员工的话,直招的员工肯定是稳定性比较好,然后也比较容易培养技能,反正是同工同酬薪资一样的,更稳定且更容易培养员工的还是直招比较好。
招聘人数不多的话,可以直招,如果人数很多,建议外包劳务好,省时省力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Q5:劳务派遣是什么意思?
天下最难懂的语言,不是阿拉伯语,而是中国的劳资文件语言。什么是劳务派遣?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劳务公司与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工是劳务公司的员工。然后,劳务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费结算协议,让劳务公司把劳务工派驻到用人单位工作。
还看不懂?那么,再通俗一点翻译:我是用人单位,我想招10个员工,但不想与他们签劳动合同,不想让他们成为我的人。就找一个劳务公司(劳务中介),按照每人工资3000元价格给劳务公司支付劳务费。劳务公司招了10个员工,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工资2500元。然后,让这10个人到我单位干活,听从我的指挥考核,主要干一些杂活粗活(就像雇佣工一样)。
我(用人单位)和这10个人是什么关系呢?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不是人事关系,不是我的人,我不需要给他们福利,他们与我的员工待遇差距很大。我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发一箱苹果。他们出了事,交给劳务公司来处理,因为不是我的人,我也无权处理,我不再为这10个人操心,省心省力。
这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这个概念,真正发展起来是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一线操作人员,比如,银行的柜员,电力的电工,石油的作业工,通讯的营业员、加油站的加油工,各大写字楼的保洁、保安,等等。这些职业,累苦脏烦,技能含量低,可替代性强。如果招正式工,工资高,还不能辞退,员工队伍成为一池死水。所以,各大企业大量引入劳务工。
这里面还有两个客观原因,国企的定员和工资定额制度,上级管理定员指标和工资总额指标,企业需要人,没有定员和工资,那就没有饭吃。如果让企业招正式工,那么定员和工资成本都是无限膨胀。所以,引入劳务工,取得了两个突破,一是不占定员指标(上述:人是劳务公司的人),二是不占工资指标(上述:用人单位向劳务公司支付劳务费,不是工资)。
这项制度,本意是解决企业发展、创造就业的创新政策,国家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企业执行层面,就大量向有利自己的方面执行。比如,国家的好意是创造就业,但一些企业把自己的子女通过劳务工招进来,安置在管理岗位(坐办公室、吹空调),而让其他劳务工去干粗活脏活。正式工不干活,指挥劳务工干活。同一个屋檐下,劳务工工资只有正式工一半。什么福利、培训、提拔等发展,都没有劳务工的份。
这就是引发了“劳务工是二等员工”的矛盾,在你家里打工,却不是你家的人,没有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没有职业发展的规划。然而劳务公司,刚才说了,更像一个中介公司,它没有设备、没有厂房、没有培训机构,也就是“转卖一下人头数”而已,对劳务工基本也不培训、也不发展。劳务工是劳务公司的人,但当他们是外人。在用人单位干活,也当他们是外人。成为“两头不管”,这是矛盾的根本点。
值得稍稍欣慰的是,国家为了解决劳务工“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权,社保福利待遇低,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2016年开始清理整顿劳务派遣制度。比如,规定劳务工用量不能超过用人单位用工总量的10%,且只能安排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三性”岗位上,也就是国家的良苦用心是好的,是督促企业把原来的不规范使用的劳务工,转为合同制员工。但是,不少无良企业,又开始歪嘴和尚念歪经了。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