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建筑劳务人员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内容导航:
Q1:建筑工地上如何做好劳务实名制?
先从项目管理的制度入手,劳务实名制最大的阻碍在于管理人员的不配合。制度落实不到位。
项目部建立专用的劳务用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人员登记、考勤、工资发放等劳务用工管理相关制度,配备专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负责对施工现场全体作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各类信息的汇总。
Q2:建筑行业劳务实名制,看这一篇就够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他们的契机,伴随着巨大发展的同时难免显露出了一些建筑行业的缺点。国家逐渐加强建筑行业的管理,提出了 劳务 实名制 的要求,天筑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建筑行业变革,带动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
什么是劳务实名制?
劳务实名制是将劳务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劳动合同书编号、岗位技能证书号登记入册,并确保人、证、册、合同、证书相符统一,使总包对劳务分包人数、情况明细、人员对号、调配有序,从而促进劳务企业合法用工,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调动农民工积极性。
劳务实名制推行历程
(一)相关政策
(1)2017年2月,《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建筑劳务工人实名制管理工作将在中国全面推行。
(2)2017年11月,《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
(3)2017年8月,《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实行农民工工资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制度。
(二)最后期限
(1)2018年底前,实名制管理覆盖率达到70%,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覆盖率达到80%。
(2)2019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什么要启用劳务实名制?
(1)行业层面:当下建筑业发展滞后,建筑工人队伍分散、作业规模小、老龄化严重、人员流动性强,各地劳务用工数据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监管手段。
(2)企业层面:企业无法掌握真实的用工数据及现场生产用工情况,发生讨薪及安全事故问题无据可查,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3)工人层面:工人之间技能水平差距大、职业化发展滞后,不发、扣发、拖欠工资等现象较为严重,劳资纠纷常有发生,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劳务实名制可以使劳务管理与服务的过程更加规范化,使劳务管理与服务的资料能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经过,为项目的公平裁断提供有力、有效的证据,项目在完善自身管理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纠纷的发生。同时实名制管理对劳务纠纷隐患的发现、阻截、消灭以及纠纷的快速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当下建筑行业需要,天筑网自主研发建筑劳务管理系统,切实有效地为降低劳务纠纷风险服务。
一、通过实名制数据采集,实时掌握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状况。
天筑网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实时统计施工现场人员情况,包括项目现场的工人总数、工种类别及所占比例、工时、工人进出详细记录等信息,有利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劳动力的管理和调剂,定制规则,促进现场有效管理,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落地。
二、实名考勤管理。
通过实名制以刷脸的方式进出闸机、通过数据统计及时掌握每个项目工人的考勤情况,确保考勤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通过监控设备可实时监控人员出入情况。
三、工资一键发放,财务管理更加高效。
系统支持一键发放工人工资及工资明细,避免或较少因工资和劳务费的支付而发生的纠纷隐患,或恶意讨要事件的发生。
四、劳工管理。
通过整合各项目部工人信息,形成庞大的资料库,负责人可依据系统显示数据有效控制工人年龄,减少用工风险,及时调整现场工种比例,完善劳工管理。
五、风险预警警告。
通过系统自定义设置风险预警,达到临界值系统自动警告,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意外发生。
六、住宿管理。
实时了解宿舍整体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规避住宿风险。
七、人员离场设置。
各项目负责人可自行在系统内设置人员离场期限,例:在系统内设置期限为7日,如工人在7日内未产生进出记录,则系统自动默认该工人离场,促进工人管理高效有序进行。
Q3:什么是智慧工地企业版?是个APP嘛?
“智慧工地”立足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的特点,结合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需求,以建设工程为核心,以建筑行业企业、人员、项目信息库为基础,搭建智慧工地云平台,实现参建各方协同工作,实现施工现场全要素理,构建可伸缩、可扩展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智慧工地企业版的名牌推荐用全球共德 ,也有智慧工地APP,每次活动都被媒体广泛报道。
“智慧工地”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等技术,由筑丰研发的一款建筑施工现代化掌上工地系统(包括手机终端和pc端)。它围绕建筑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采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化处理技术,为建筑管理方提供系统解决问题的应用平台。
产品主要功能
1.通讯录:按组织架构和专业施工队伍信息,将项目全面人员信息进行管理,通过云服务,摆脱电话通讯的传统模式,通过部门检索通讯,提高沟通效率,保证即时通讯。
2. 任务管理:随时随地发送指令,任务追踪时刻提醒,主办协办清晰明了,每日提醒,永不遗忘。
3.整改与罚款:现场问题随手拍,即时图文上传,“定人、定时、定目标” 实施责任明确分布个人,整改意见即时传递,现场问题及时处理。
4.资料管理:项目文件按编号,日期整齐排列,拒绝纸质翻阅,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查阅相关文件。
5.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措施提前上传云端,遇紧急情况部门、个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6.塔吊管理:线上协调各方资源,自行申请用工需求,有序排班。
7.材料管理:针对三大主材进场、送检的繁琐步骤,通过手机上传的方式,自动记录和数据分析,保留历史数据、永久备查。
8.动火:摆脱传统动火申请步骤,通过手机上传提交,信息实时传递
9.设备管理:大型设备线上数据管理,一个设备一个身份,通过扫码检验,安全有保障
10.危险源:拍照上传添加或删减危险源标志,实时更新。
11.劳务管理:落实劳务人员实名制制度,劳务人员得到具体的管理,建立安全稳定的劳资关系,一键搞定劳资合同,各类数据轻松查阅。
12.劳动力点名:实时把控每日务工人员,实时动态人员定位分析。
13.进度计划:统筹规划施工任务,随时查看施工进度,及时修改调整,按时完成任务。
14.视频监控:通过视频远程监控施工现场,解决了施工场地人多不易管理的问题,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进度得到了保障。
15.收发文:项目文件上传下达,手机随时随地查阅,文件及时处理。
16.规范、图纸查阅:随时调用施工图纸,不明规范随时查阅。
17.影音资料:全项目图片共享,影音记录自动归类,资料随时翻阅,开会教育,简单轻松。
18、施工日志:每日工作汇报手机一键操作,施工日志自动形成。
Q4:如何规范建筑企业实名制用工行为
建筑企业的实名制用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所有进入的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身份证登记。
2、常驻工地的人员,进出工程现场,采用头像识别系统进行甄别。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劳务用工有法可依
从2004年起,我市先后制定了建筑业劳务用工八项管理制度。分别是:为解决责任不清晰问题,建立了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制;为防止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建立了实名制管理及工资预储账户、月清月结和保证金制度;为加强施工全过程劳务用工组织管理,建立了劳务队长制度;为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了生产生活保障制度;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了投诉调解制度。2011年,重新修订了《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增设“劳务用工管理”章节,确立了用工管理的法律地位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2012年,出台了《天津市建筑业劳务用工管理办法》,我市建筑业劳务用工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
二、搭建信息平台,推行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
为管理好几十万建筑业农民工,有效监管几千个工地的用工情况,自2009年开始,我市推行了《建筑业劳务用工综合管理系统》,实施了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一方面,该系统具有信息脱机录入、统计分析和信息上传功能,施工企业通过该系统对工地的农民工进行实名制登记、考勤和工资管理。另一方面,该系统具有实时监管、预警、投诉受理等功能,市、区县两级建委可通过系统对施工现场劳务用工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五年来,该系统被下载使用3.3万余次。目前,我市在施项目实名制建立率超过90%。全市劳务用工管理清晰,纠纷可追溯,工资基本无拖欠。
三、注重技能培训,劳务用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建立起市、区县(集团)和建设项目三级培训网络。其中,第一级培训机构为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学校,负责制定全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计划,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检查指导各区县、各企业的培训情况。第二级培训机构为具备市人社局技能培训资格的11所培训分校,集中在部分区(县)和集团(总)公司,承担施工一线操作工人的初、中、高级技能培训,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后由市人社局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级培训是建筑业农民工业校,目前全市用工人数超过200人的4232个工地建立了农民工业校,负责工人进场前培训。自2009年以来,进场培训率连续保持100%;一、二级网络累计培训35.8万人,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65%。目前,我们已在河南、安徽、四川等省建立了19个劳务基地,定向培养建筑业技术工人。
Q5:建筑工人实名信息采集录入可通过什么系统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劳务用工有法可依 从2004年起,我市先后制定了建筑业劳务用工八项管理制度。分别是:为解决责任不清晰问题,建立了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制;为防止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建立了实名制管理及工资预储账户、月清月结和保证金制度;为加强施工全过程劳务用工组织管理,建立了劳务队长制度;为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了生产生活保障制度;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了投诉调解制度。2011年,重新修订了《天津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增设“劳务用工管理”章节,确立了用工管理的法律地位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2012年,出台了《天津市建筑业劳务用工管理办法》,我市建筑业劳务用工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 二、搭建信息平台,推行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 为管理好几十万建筑业农民工,有效监管几千个工地的用工情况,自2009年开始,我市推行了《建筑业劳务用工综合管理系统》,实施了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一方面,该系统具有信息脱机录入、统计分析和信息上传功能,施工企业通过该系统对工地的农民工进行实名制登记、考勤和工资管理。另一方面,该系统具有实时监管、预警、投诉受理等功能,市、区县两级建委可通过系统对施工现场劳务用工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五年来,该系统被下载使用3.3万余次。目前,我市在施项目实名制建立率超过90%。全市劳务用工管理清晰,纠纷可追溯,工资基本无拖欠。 三、注重技能培训,劳务用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建立起市、区县(集团)和建设项目三级培训网络。其中,第一级培训机构为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学校,负责制定全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计划,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检查指导各区县、各企业的培训情况。第二级培训机构为具备市人社局技能培训资格的11所培训分校,集中在部分区(县)和集团(总)公司,承担施工一线操作工人的初、中、高级技能培训,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后由市人社局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级培训是建筑业农民工业校,目前全市用工人数超过200人的4232个工地建立了农民工业校,负责工人进场前培训。自2009年以来,进场培训率连续保持100%;一、二级网络累计培训35.8万人,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65%。目前,我们已在河南、安徽、四川等省建立了19个劳务基地,定向培养建筑业技术工人。
下一篇 >>